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天津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天津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及《天津外国语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精神,结合国家战略和天津市、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以及学校事业发展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在认真总结“十一五”学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围绕“办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外国语大学”的目标,特制定“十二五”学科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的简要回顾及形势分析
(一)“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回顾
“十一五”期间,学校围绕“办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外国语大学”的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狠抓学科和学位点建设,调整学科布局、实施人才兴校、科研强校战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成了“十一五”规划任务,实现了更名大学的历史性跨越,学校综合办学实力显著提升。
1.学科、学位点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增1个天津市重中之重学科,3个天津市重点学科,4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3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获得推荐优秀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资格,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学科格局基本形成。
2.重点学科、重中之重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学校日语、英语两个重点学科和重中之重学科先后获得天津市政府重点学科建设投资4370万元,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国家级和省部级优秀成果奖12项;“基础日语”教学团队获批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基础英语”教学团队获批天津市级教学团队;学校被推选为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单位;新增教育部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分委员会副主任2人、委员5人;先后建成同声传译中心及训练室、国外英语资源检索中心、英语语料分析中心、日语资源检索中心、日语远程教育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20余个并投入使用。
3.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全日制在校研究生达873人,较2005年增长5倍。研究生就业率达到100%。良好的培养质量使研究生在全国各类专业大赛中多次获奖,国家级奖项16项,国家三好学生称号1人,天津市三好学生、十佳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称号14人,天津市先进集体称号6次。1000余人次的研究生志愿者参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夏季达沃斯论坛等国内外大型会议及赛事的志愿服务工作,多名学生荣获志愿者服务标兵或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优秀事迹被中央电视台、天津电视台、天津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4.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与2005年相比,硕士生导师数量增长了225%,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占导师总数的比例从26.92%增至49.45%;导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
5.国际化办学成果丰硕。新增交流院校近30所,签署本科、硕士、博士层次交流项目30余个;累计派出留学项目研究生100余人。取得教育部政府奖学金自主招生权,成功招收12名研究生留学生。选派来自法语、韩语、外国语言学专业的33名研究生参加国家汉办非英语语种汉语师资培训计划,分赴韩国顺天乡大学、德国弗莱堡大学、法国图卢兹第一大学、澳门大学参加对外汉语教学培训,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在孔子学院担任对外汉语教学任务。
6.学术科研活动活跃。举办国内外学术研讨会20余场,邀请了国内大学、研究机构知名专家学者百余名,举办名人大讲堂、学术讲座、学术报告、短期讲学等百余场,举办校内导师论坛和硕士论坛30余场。研究生参加国内外相关专业学会会议30余场,研究生在各类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共计200余篇,专著译著20余部。2008级研究生共同完成的天津市“十一五”社科规划重大项目《天津通史》子课题“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与中国近代历史资料”,获课题经费10万元,由天津人民出版社结集出版《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外籍干事历史文献选译》一书。
(二)“十二五”期间面临形势及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重要的历史时期,国家及天津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学校实现了更名大学的历史性跨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迅速,学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校学科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与不足:学科发展不均衡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传统优势学科对其他学科的带动、辐射作用及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不够明显;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创新;新增硕士一级学科的建设、学术型与专业硕士学位点的布局需要进一步调整;导师队伍整体水平需要提高;教育资源需要有效整合;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博士授权点培育工作需要加大力度等。以上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学科发展,必须在“十二五”期间采取有力措施,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十二五”是向更高目标攀升的重要转折点和战略机遇期,也是我校加快建设高水平外国语大学的关键时期。围绕学校办“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争取用1-2年时间,使现有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所有专业全部实现招收硕士研究生,用5年左右时间形成全方位的特色支撑体系,基本完成学科布局的调整,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方面形成鲜明的天外特色,达到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基本标准,优势学科达到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标准。为学校成为天津乃至全国重要的外向型人才培养基地、语言服务交流基地、跨文化研究和天津国际发展战略研究基地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继续坚持学科建设的核心地位,以“扶强、扶特、扶需”为原则,以外语学科居主流、争一流,非外语学科入主流、办特色为努力目标,以优势学科为龙头,以特色学科为动力,以培育学科为生长点,重点做强优势学科,努力做大特色学科,适时培育社会急需学科。提升外语学科优势,争先进位,成为引领天津同类学科发展的龙头,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依托外语学科优势,促进人文、社会、管理等学科融合发展,打造特色学科群,培育高水平学科团队,产出一批高水平标志性成果,推动学科建设达到同类院校的先进水平。
(二)总体目标
继续保持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特色优势,努力建设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学科群,形成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力争1个学科达到国家级重点学科水平、3个学科达到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标准,建成4个市级重点学科、12个校级重点学科,力争若干学科及其研究领域达到国内同类院校领先水平,成为符合社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1.办学规模定位:到2015年,在校生研究生1500人,占全日制在校生人数的12%以上。
2.学科格局定位:发挥外国语言文学优势学科的引领作用,大力推进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协调发展、特色发展和错位发展,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将日语学科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学科,将英语、俄语学科建成国内先进、国际知名的学科,使上述三个学科尽快达到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的标准;将葡萄牙语、斯瓦希里语、朝鲜语等学科建成国内同类专业中的一流学科;将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建成国内先进学科;进一步提高阿拉伯语、意大利语等学科的水平和影响力;将经济、管理、中文、法学、教育等学科建成跻身国内学科主流且国际化办学特色鲜明的学科。
3.人才培养定位:培养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广博的学术视野、较强的研究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2010-2015年在校生与研究生导师规模
各类在校生人数 |
类 别 |
2010年 |
2015年 |
增 幅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全日制本科生 |
8840 |
100% |
9000 |
100% |
160人 |
在校研究生 |
873人 |
8.7% |
1500人 |
16.7% |
627人 |
留学生研究生 |
12人 |
0.12% |
60人 |
0.7% |
48人 |
联合培养博士生 |
8人 |
0.1% |
18人 |
0.2% |
10人 |
注:所占比例均以全日制本科生数为基数计算 |
研究生导师人数 |
类 别 |
2010年 |
2015年 |
增 幅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专任教师数 |
633人 |
100% |
750人 |
100% |
117人 |
硕士生导师 |
106人 |
16.7% |
150人 |
20% |
44人 |
兼职博士生导师 |
2人 |
0.3% |
10人 |
1.3% |
8人 |
注:所占比例均以专任教师数为基数计算 |
|
|
|
|
|
|
|
2010-2015年学术型研究生学位点建设规划
学科 门类 |
已有硕士一级学科 |
已有硕士二级学科 |
拟申报硕士 一级学科 |
拟新增硕士二级学科 |
在校生数量 |
文 学 |
外国语言 文学 |
英语语言文学 |
|
|
150 |
日语语言文学 |
|
80 |
俄语语言文学 |
|
30 |
法语语言文学 |
|
23 |
德语语言文学 |
|
20 |
西班牙语语言文学 |
|
25 |
朝鲜语语言文学 |
|
35 |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 语言学 |
|
20 |
|
葡萄牙语语言文学 |
16 |
|
意大利语语言文学 |
15 |
|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 |
12 |
|
斯瓦希里语语言文学 |
10 |
中国语言 文学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
|
10 |
中国古代文学 |
|
10 |
中国近现代文学 |
|
10 |
汉语言文字学 |
|
10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
10 |
经济学 |
理论 经济学 |
世界经济 |
|
|
12 |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研究 |
|
12 |
中外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理论研究 |
|
12 |
土地资源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国际比较研究 |
|
|
12 |
管理学 |
管理科学 与工程 |
企业战略与决策 |
|
|
10 |
风险与不确定性分析 |
|
10 |
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 |
|
10 |
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 |
|
10 |
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
|
10 |
哲 学 |
|
外国哲学 |
哲 学 (2013年) |
当代西方哲学研究与文献翻译 |
10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献翻译 |
8 |
中国哲学研究与文献翻译 |
8 |
比较伦理学与文献翻译 |
8 |
比较美学与文献翻译 |
8 |
法学 |
|
|
法 学 (2013年) |
国际法学 |
10 |
民商法学 |
10 |
经济法学 |
10 |
刑法学 |
8 |
环境法学 |
8 |
马克思主义 理论 (2015年)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6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
6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6 |
思想政治教育 |
6 |
教育学 |
|
|
教育学 (2015年) |
教育技术学 |
10 |
比较教育学 |
8 |
职业教育学 |
8 |
课程与教学论 |
8 |
新 闻 传播学 |
|
|
新闻传播学(2015年) |
新闻学 |
10 |
传播学 |
10 |
7 |
4 |
23 |
5 |
20 |
750 |
2010-2015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专业硕士学位名称 |
已有专业硕士学位点 |
拟申报专业硕士学位点 |
申报时间 |
在校生数 |
翻 译(MTI) |
英语笔译 |
|
2009 |
80 |
日语口译 |
|
2009 |
50 |
|
英语口译 |
2011 |
85 |
|
日语笔译 |
2011 |
65 |
|
俄语口译 |
2011 |
35 |
|
俄语笔译 |
2011 |
30 |
|
韩语口译 |
2011 |
45 |
|
韩语笔译 |
2011 |
40 |
|
法语笔译 |
2011 |
30 |
|
法语口译 |
2012 |
30 |
|
西班牙语口译 |
2012 |
30 |
|
西班牙语笔译 |
2011 |
30 |
|
德语口译 |
2011 |
30 |
|
德语笔译 |
2013 |
30 |
汉语国际教育 |
|
汉语国际教育 |
2012 |
70 |
国际商务 |
|
国际商务 |
2014 |
70 |
|
12 |
2015 |
750 |
2010—2015年博士一级学科建设规划
学科门类 |
已有硕士一级学科 |
已有硕士二级学科 |
拟申报博士 一级学科 |
拟申报学科方向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 |
英语语言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 |
理论语言学 |
日语语言文学 |
俄语语言文学 |
应用语言学 |
法语语言文学 |
德语语言文学 |
翻译学 |
西班牙语语言文学 |
朝鲜语语言文学 |
外国国情学研究 |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中国语言文学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
外国文学 |
中国近现代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 |
哲学 |
|
外国哲学 |
经济学 |
理论经济学 |
世界经济 |
|
|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研究 |
中外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理论研究 |
土地资源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 |
管理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企业战略与决策 |
风险与不确定性分析 |
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 |
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 |
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
4 |
4 |
23 |
1 |
6 |
三、“十二五”规划的主要任务、保障措施
(一)主要任务
为确保学科总体目标的实现,“十二五”期间,学校将着力完成以下几项任务:
1.进一步提升学科实力。发挥优势学科的引领作用,推动学科交叉与融合,打造1-2个具有天外特色的学科群,3-4个能够支撑学科与学科群发展的研究平台;率先建成2-3个教学研究型学院,带动各学科逐步向教学研究型方向发展;完善学科带头人制度,建成2-3个以学科领军人物、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主力的国内知名、天津一流的学科团队;以有利学科发展为原则调整院、系设置,建立多语种翻译人才培养基地(翻译学院)。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提前筹划,抓住有利时机,培育新的优势学科,为学科发展打造新的亮点和突破口。
2.完善重点学科体系。以冲刺国家重点学科为目标,推动日语学科达到国家级重点学科水平,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将英语、俄语学科建成国内居前沿、国际入主流的重要学科,将朝鲜语学科建成天津市重点学科;将法语、世界经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成校级重点学科;将西班牙语、德语、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外国哲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成校级重点建设学科,进一步完善校级、市级、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体系。
3.加强学位点建设。进一步提高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实力,使日语、英语、俄语学科达到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标准;理论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形成完善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哲学、法学达到一级学科硕士点授权标准;葡萄牙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斯瓦希里语建成二级学科硕士点;争取建成5个学术型硕士一级学科学位点、30个硕士二级学科学位点。在重视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同时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扩大专业学位种类和数量,使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例逐步达到1:1。进一步完善学位点的申报、建设、监督、检查和激励机制。凝练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方向,加强高水平导师队伍建设。切实做好与国内外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工作,选派10-15名教师成为合作高校的博士生导师,为申请博士授权单位打好基础。
4.建立学科带头人制度。制定并出台学科带头人遴选标准和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学科、学术带头人在学科规划、硕士点申报、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制定、教学改革和团队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大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从国内外吸引大师级人物到校兼职,指导和参与学科建设;设立专项基金,有针对性地选派学科带头人到国内外一流大学研修交流;形成有利于学科带头人成长的良好学术氛围。
5.完善和优化导师队伍。建设一支规模适中、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相对稳定、能适应和满足学科专业建设发展需要、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导师队伍。学校每年投入专项经费用于师资队伍尤其是重点学科师资队伍的建设,将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加强人才储备,不断优化学术梯队结构,使重点学科尽快形成并体现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博士、博士后人员为主体的学术研究队伍,不断增强学科发展后劲。
6.拓宽合作领域,提高交流层次。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硕士,合作建立联合研究生学院,加强教学与科研合作,为各个学科专业,尤其是非外语专业搭建交流平台。联合开展前沿性科研项目研究、承揽教育国际服务项目,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办学理念、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教育资源。
(二)保障措施
建立有效的学科建设保障体制和运行机制,有组织、有计划、有措施、有目标地开展学科建设工作。学校在政策、资金、资源等各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各职能部门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确保学科建设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
1.组织保障。充分发挥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和校学位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科评价、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成立教授委员会,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
2.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学科建设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学科带头人制度、导师岗位责任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学科建设工作沿着正确、快速的方向发展。
3.经费保障。加大对学科建设经费的投入力度,优先保证学科建设经费。设立重点学科建设与奖励专项基金,实行建设经费与奖励经费并重。积极争取各级主管部门和各种渠道的专项投入,广泛吸纳社会资源,主动争取国际资源,建立多元化投入体系,使学科建设经费保持逐年增长。
4.服务保障。完善学科信息发布、课题和成果申报、学科档案管理等制度,为教师学术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制定有利于教师开展学术交流的政策与措施,统筹学科、人才队伍、专业、课程、实验室、图书资料等建设,加强实验室、图书馆、校园网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学科发展的外部支撑。